在看這部片的過程當中,
說真的,感覺十分痛苦,
好像是伴著某種令人無法喘息的空氣把全片看完的,
當然這裡所謂的痛苦並非是指電影難以吞嚥,
而是實實在在感受到片中各個角色內心的壓抑,
甚至是嗅到故事所傳遞的訊息而滲出的腐敗之氣。
甫看完片子之後,
曾一度無法參透電影的主軸到底要說什麼,
只覺得一股濃厚的低氣壓罩在頂上,
但再次回想及理解之後才真正明白其中奧妙之處,
片名為【醉,生夢死】,(以下簡稱【醉】)
寓意為無論是活著、還是作夢、更甚是死亡,
都要以「醉」的狀態去經歷,
一如電影中每個角色所呈現出來的那樣。
每個人所歷經的生命都會有所挫敗,
只是挫敗的程度或大或小,
以及每個人能承載的重量或重或輕,
亦或是說是否找到光明的出口,
倘若一直處於無法承載的挫敗及壓力之中,
又遍尋不著喘息的出口,
大概就會像片中的各個角色那樣,
要不就是拿酒精麻痺自己,
或者以無限輪迴逃避的心情來封閉自己。
張作驥的作品大多都富含暗黑美學,
很多人說他的作品深具魔幻寫實的能量,
【醉】同樣是這樣的作品,
說也奇怪,很多人拍台灣在地生活,
但張導是少數能將台灣道地市井生活味道拍出來的導演,
看他的影像,不難發現台灣生活的真實軌跡,
也將所謂的社會邊陲人事物,寫實的搬上大螢幕。
如果抽離一些意象式的隱喻及剪接,
【醉】的故事架構其實簡單也不簡單,
故事的原有推演及角色的基礎設定不難理清,
難的是角色之間的複雜情感與心思,
假設張導沒有加上部分符號(螞蟻、蛆、吳郭魚)的投射,
以及運用跳躍式的剪接、具想像空間的結尾,
電影或許不會這麼有魅力,
但正因為這些手法,才更加深影像的魔幻張力。
電影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符號:藍色,
譬如:媽媽的藍色洋裝、表姐的頭髮挑染、
骷髏頭酒杯中酒的顏色、老鼠告白時LOVE火光的顏色......,
不知道這些是否跟張導原來屬意;
將片名取為【愛是藍色的】有沒有關聯?
【醉】幾乎是全程手持式攝影,
這的確蠻符合故事主軸的,
麻醉了的人生不至於天旋地轉,
卻會微微晃動著,如搖擺不定的人生。
在鏡頭的拿捏上也非常到位,
於部分需要強烈壓抑觀者視覺的畫面,
他通通都做到了、給你了,
而整部片的調光調色也配合戲劇節奏,
為晦暗、殘破、掙扎、不安上了最合宜的顏色。
演員的部分,也是【醉】讓人欣賞的地方,
裡面除了呂雪鳳及張甯外,
其他人皆是我第一次看他們表演,
撇除硬底子演員呂雪鳳不說,
主要演員的李鴻其、黃尚禾、鄭人碩、張甯演來超乎自然,
真不知道張導是如何引導他們進入角色,
又或者是演員本身下了多少功夫,
才能不著痕跡的詮釋每一個都不好演的角色,
讓人忍不住期待【醉,生夢死】除了在台北電影節大放異彩之外,
是否也能出線成為金馬之中的黑馬?
最後,要特別提一下自己在【醉】裡面最喜歡的二個地方,
一個是片頭以李白的《將進酒》做為開端,
其實這就是【醉】的中心主旨,
也是張導寫下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,
而片中巧妙佐以南管吟唱的《將進酒》也和影像相輔相成,
為戲劇情感張力大大加分。
「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,朝如青絲暮成雪。
人生得意須盡歡,莫使金樽空對月。」
另一個是片末,碩哥走進菜市場的暗巷之後,
向前走推開了鐵門,並透進了光,
以及鏡頭最後也停留於結了蜘蛛網的那盞燈管上。
或許人生不經意就必須須面對挫敗,
但只要你肯向前走、肯推開門,
光依舊會照耀著你。